西班牙《趣味》月刊:人类意识十大谜团有待破解
参考消息网11月28日报道西班牙《趣味》月刊10月号发表题为《少数细胞和纤维(大脑)是如何创造出人类的感知意识的?》一文,文章盘点了有关人类意识有待破解的十大谜团。全文摘编如下:
这是科学家们刚刚开始破解的一个谜,也无疑是宇宙中最大的谜团。近年来集中涌现多项有关人类意识的研究成果,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回答与之相关的十大问题:
1.何谓感知意识?
从本质上讲,任何一种主观体验都属于感知意识,例如:承受痛苦、闻到油炸洋葱的味道、感到羞辱、在人群中认出朋友、反思过往的种种……这是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赞同的。但随着我们不断深入研究,更大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。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·笛卡尔认为,宇宙中共有两个不同的实体,即思考(心灵)和外在世界(物质)。上世纪末,美国纽约大学的哲学家戴维·查默斯借鉴了笛卡尔的所谓“二元论”理论以及后来思想家的研究,进一步区分出“意识的简单问题”和“意识的复杂问题”。
2.人有几种意识?
意识通常被认为就像一个开关:当我们醒来时,这个开关会打开;当我们睡着、被麻醉或处于昏迷状态时,它会关闭。然而,当我们进入梦境时,却能够拥有类似于清醒时的主观体验。有鉴于此,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:意识并非只有两种状态,而是存在三种。然而,这一观点似乎也没有太大出路。该观点主要基于对昏迷者(其大脑完全没有反应)以及持续性植物人(其特点是处于睡眠和觉醒之间的循环状态,但对刺激并没有反应)的研究。处于后一种状态的植物人似乎比昏迷者具有更强的意识,但这两组人的意识状态都比被轻度镇静过的患者要弱。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已开始论证存在多种意识状态:这就像光线调节器或梯子,最底部是零意识,而最顶部则是最强意识。
3.如何解释意识?
如果物理学能够解释或有望解释宇宙中的所有现象,那么似乎也可以推断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,即物理学也能解释感知意识。假如能够实现,那么意识将成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,而这与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恰恰相悖。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的哲学家丹尼尔·丹尼特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迈克尔·格拉齐亚诺指出,现在有观点认为意识需要一个超越物理世界的解释,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这两位学者认为,意识是由复杂的神经机制产生的如海市蜃楼一般的“幻觉”,所以我们不需要对其进行全新的物理学解释。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大脑是如何创建其对世界的理解模式,以及我们对外部体验的主观理解模式。
4.动物有何意识?
顽皮的孩童把皮球扔进海里,再看着海浪把球送回来,如此往复并乐在其中。西雅图水族馆的珍妮弗·马瑟和罗兰·安德森惊讶地发现,章鱼竟然也能做类似的事情。这些动物的玩具是一个漂浮的药瓶,有些章鱼完全忽略了药瓶的存在,但有些个体却能任意玩耍。水族馆的章鱼中有6只很快就对这些药瓶失去了兴趣,有两只却表现出了孩童般的好奇心,它们用触足触碰药瓶,或者喷出水柱,让它逆着水族馆里的水流移动。研究人员认为,目前无法将其解释为游戏之外的行为模式,而且众所周知,这种行为需要某种形式的意识作为支撑。
5.意识如何产生?
鉴于动物界存在各种有意识的体验,我们不禁要发问:意识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产生的?这是因为我们和动物拥有共同的祖先吗?或者说意识是在不同的物种族系当中独立进化而来的?德国蒂宾根动物生理学教授安德烈亚斯·尼德更倾向于后一种解释。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,他研究了支撑乌鸦视觉意识的大脑处理过程。他训练这些鸟类在看到不同颜色的方块时做出某种反应,其中有些方块的颜色很难辨别。只有当乌鸦看到方块并展开学习行为时,一种名为“端脑”的大脑结构中的神经元才会被激活,这表明这一区域对于鸟类的有意识视觉感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端脑通常是指大脑或两侧大脑半球,是脑的最高级部位。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,前额叶皮层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。出于这个原因,尼德教授认为,意识是在多种情况下独立进化产生的,就像翅膀在昆虫、鸟类和蝙蝠身上独立进化而成一样。
6.机器有意识吗?
至少专家目前并不清楚机器是否能变得有意识,他们也不清楚我们未来能否知道机器是否具有意识,而这将取决于意识将如何被定义。如果意识被认为是由大脑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幻觉,那么能够复制这些过程的机器就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意识。那么我们将如何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意识?哲学家丹尼尔·丹尼特认为,机器必须让人类对话者相信它是有意识的,如果机器在人机互动中能表现出“适当的能力和智慧”,就足以认定其具有意识。